虚拟货币会被查吗?解析监管与法律边界

在我国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明确规定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、交易炒作、兑换等活动。因此,若涉及为客户提供虚拟货币挖矿服务、搭建交易平台、开展代币发行融资等非法业务,必然会被监管部门查处。例如,2023 年多地警方联合金融监管部门,对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付结算的 “跑分” 平台进行打击,抓获犯罪嫌疑人数百名,查扣涉案资金数亿元。这类案件中,因虚拟货币相关活动违反国家金融监管规定,成为查处重点。

若虚拟货币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,如洗钱、诈骗、非法集资、恐怖融资等,相关行为也会被依法查处。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流通特点,使其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。例如,在虚拟币诈骗案件中,犯罪分子通过虚假投资平台骗取受害人的虚拟货币后,会通过混币服务、跨境转账等方式转移赃款。但我国司法机关已建立起针对虚拟货币犯罪的追查机制,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追踪资金流向,对涉案人员进行立案侦查、起诉和审判。前文提到的 “鑫慷嘉” 案中,警方不仅抓获了主犯,还冻结了大量涉案虚拟货币和资金,充分体现了对虚拟货币违法犯罪的严厉打击态度。

对于普通个人持有虚拟货币的行为,我国目前并未直接认定为违法,但也明确指出 “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”,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不过,若个人持有虚拟货币的来源涉及违法犯罪,或利用虚拟货币实施违法活动,仍会面临调查。例如,明知是诈骗、贪污所得的虚拟货币而予以窝藏、转移,可能构成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,受到法律追究。

在国际层面,不同国家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态度差异较大,但均将打击涉虚拟货币的违法犯罪作为重点。美国通过《银行保密法》等法规,要求虚拟货币交易所履行反洗钱义务,对大额交易进行报备,若平台违规则会被监管机构处罚。欧盟的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》(MiCA)对虚拟货币服务提供商实施严格许可制度,未获许可开展业务将面临查处。这些国家和地区虽未全面禁止虚拟货币,但通过监管框架划定合法与非法的边界,对违规行为 “零容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