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几何时,比特币挖矿是全民热议的 “造富神话”,但如今 “挖矿” 一词已逐渐淡出大众视野。从矿场遍地到机器蒙尘,这一转变背后,是政策、成本、市场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
政策监管的收紧是最直接的原因。2021 年 9 月,我国明确将虚拟货币 “挖矿” 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,要求各地全面整治矿场。四川、新疆等曾经的 “挖矿重镇”,在水电丰水期聚集的数万台矿机被集中清退,大型矿场被迫关停或迁往海外。不仅如此,金融机构对矿场的资金链全面切断,银行停止为挖矿企业提供贷款,支付宝、微信支付严禁为挖矿相关交易转账,从源头上遏制了挖矿活动的扩张。这种 “全链条打击” 让国内挖矿产业几乎一夜崩塌,合规风险成为悬在矿工头顶的利剑。
挖矿成本的飙升让散户望而却步。早期用家用电脑就能挖矿,但随着比特币算力激增,专业矿机成为必需品。一台主流矿机价格从 2017 年的 1 万元涨至 2023 年的 4 万元,而算力却每 14 天增长 10%,意味着矿机折旧速度远超预期。电力成本更是压垮散户的最后一根稻草 —— 挖矿耗电量巨大,一台矿机每天耗电约 3 度,规模化矿场年耗电量堪比中小型城市。在国内电价管控趋严后,曾经依赖的廉价水电、火电被限制,矿工要么承担每度 0.6 元以上的高价电,要么冒着违法风险偷电,收益空间被彻底挤压。2024 年数据显示,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平均回本周期已从 2019 年的 8 个月延长至 3 年以上,散户几乎无利可图。
市场波动与技术瓶颈加剧了退场潮。比特币价格从 2021 年的 6.9 万美元跌至 2022 年的 1.5 万美元,许多矿工在熊市中因 “挖矿收益覆盖不了电费” 被迫关机。更关键的是,比特币采用的 SHA-256 算法已无技术突破空间,矿机算力提升陷入停滞,意味着 “投入越多、产出未必越多”。以太坊 2022 年完成 “合并”,彻底抛弃挖矿机制,转为权益证明,这一转变让全球数百万台以太坊矿机直接报废,沉重打击了矿工信心。
环保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。挖矿消耗的电力中,70% 来自火电,每年碳排放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总量。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,欧盟通过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》,要求挖矿企业披露碳排放数据,挪威、冰岛等曾受矿场青睐的国家,开始限制高耗能挖矿项目。这种 “环保政治正确” 让挖矿企业面临舆论与政策的双重压力,大型机构纷纷剥离挖矿业务,散户自然更不敢涉足。
如今并非完全没人挖矿,而是挖矿已成为少数资本玩家的游戏 —— 海外大型矿场依托廉价可再生能源(如冰岛的地热、美国的风电)维持运转,且需承担汇率波动、政策变动等风险。对普通人而言,挖矿早已不是 “低门槛致富路”,而是高风险、高成本、高合规压力的 “三高大坑”。当神话褪去,现实的考量让 “挖矿” 回归其技术试验的本源,这或许才是这个行业最理性的归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