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密货币交易的灰色地带中,“u 商”(即从事 USDT 等稳定币交易的商家)的存在一直备受争议,不少人疑惑:公安局为什么不抓 u 商?这一问题的答案,需要从法律界定、取证难度和监管逻辑等多方面综合考量。
首先,法律层面的模糊性是关键因素。我国目前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和交易炒作,但对于个人之间的小额 USDT 兑换行为,尚未有清晰的法律条文直接认定为违法。u 商的交易模式多为点对点私下进行,若其仅提供货币兑换服务且未参与洗钱、诈骗等犯罪活动,难以直接适用刑事法律追责。只有当 u 商的交易与违法犯罪资金产生关联时,警方才会介入调查,单纯的兑换行为并不必然构成犯罪。
其次,取证难度大制约了执法效率。u 商往往通过社交软件、私下转账等隐蔽方式开展交易,交易记录分散且易被删除,资金流向难以追踪。此外,部分 u 商为规避风险,会频繁更换交易账户和平台,进一步增加了警方固定证据的难度。在没有明确犯罪线索的情况下,大规模排查 u 商缺乏现实可操作性。
再者,监管重心在于打击下游犯罪。警方的核心目标是遏制利用虚拟货币进行的洗钱、电信诈骗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,而非单纯针对 u 商群体。对于未涉及犯罪的 u 商,更多是通过行政监管手段进行规范,如提醒风险、关停违规交易渠道等。只有当 u 商被证实为犯罪活动提供资金通道时,才会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
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监管技术的升级,警方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监控能力正在提升。近年来,多地警方破获利用 USDT 洗钱的案件,涉案 u 商均被依法惩处。这意味着,u 商若触碰法律红线,必将面临法律制裁。
总之,公安局对 u 商的处理并非 “不抓”,而是遵循 “有案必查、违法必究” 的原则,聚焦于打击关联犯罪。对于普通 u 商,更多依赖于法律界定的完善和监管手段的细化,以实现对虚拟货币市场的规范治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