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比特币作为无实体形态的加密资产,其价值来源始终是市场热议的焦点。从 2025 年的行业共识与数据来看,它的 “值钱” 并非源于传统意义上的内在价值,而是技术信用、稀缺属性与市场共识共同作用的结果,同时也伴随着显著争议。
技术信用是比特币价值的核心基石。与依赖政府背书的主权货币不同,比特币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了 “技术信用体系”—— 全公开的分布式账本确保交易可追溯,加密算法实现防篡改,去中心化特性使其脱离任何机构控制。这种 “无需信任的信任机制”,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引发广泛共鸣,人们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质疑催生了对替代信用载体的需求,而比特币恰好提供了一种脱离中心化机构的解决方案。正如经济学家徐远所言,技术信用虽不同于政府信用,却能凭借透明稳定的特性支撑起资产价值。
稀缺性赋予其 “数字黄金” 的价值想象。比特币在设计之初便限定总量为 2100 万枚,且通过算法控制发行节奏,彻底杜绝了主权货币常见的超发问题。这种通缩属性与黄金的稀缺性形成类比,使其成为对冲货币超发风险的潜在工具。2024 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 “战略比特币储备” 计划后,其价格一度突破 10 万美元,正是市场对稀缺资产避险价值的直接反应。截至 2025 年,已挖出的比特币超 1900 万枚,剩余份额需数十年才能挖完,进一步强化了稀缺预期。
市场共识与流动性则将价值落地为交易价格。2025 年全球加密货币持有者达 5.6 亿人,欧盟、日本等多地已将比特币界定为金融资产,而其日均 200 亿美元的交易量接近标普 500 成分股水平,充足流动性使其价值能够快速兑现。机构资金的入场更助推了共识形成:美国现货比特币 ETF 单日资金净流入曾达 8222 万美元,MicroStrategy 等企业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,形成 “越多人认可越值钱” 的正循环。
但需警惕的是,比特币的价值存在天然短板。作为货币,它无法承担计价单位、交易媒介等核心职能 ——2023 年全球仅 2.3% 商户接受其支付,萨尔瓦多更是取消了其法定货币地位;作为资产,其价格一年波动幅度可接近 100%,远超黄金等传统避险资产。更重要的是,我国始终明确其非法金融资产属性,比特币中国等平台的退场早已证明,参与交易缺乏法律保护。
综上,比特币的 “值钱” 本质是技术创新、稀缺设计与市场共识的结合产物,但这种价值并非刚性存在,而是高度依赖市场情绪与宏观环境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认清其 “高风险投机工具” 的本质,远比纠结价值来源更为重要 —— 毕竟任何脱离实际应用的资产泡沫,终究会面临破裂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