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太坊是哪年发行的?” 这一问题的答案,藏在区块链从 “价值存储” 向 “应用平台” 跨越的关键节点中。作为全球首个支持智能合约的公共区块链,以太坊的发行并非单一时间点的事件,而是始于 2013 年的概念萌芽,经由 2014 年的众筹奠基,最终在2015 年正式完成主网上线,其十年发展轨迹深刻重塑了加密生态。
概念萌芽(2013 年):19 岁少年的 “区块链 2.0” 构想。以太坊的故事始于 2013 年 11 月,年仅 19 岁的俄罗斯裔程序员 Vitalik Buterin(昵称 “V 神”)发布了以太坊白皮书初稿,首次提出 “通用智能合约与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平台” 的构想。这一想法源于他对比特币的改进思考 —— 彼时比特币虽已实现点对点电子现金功能,但功能单一、扩展性有限,V 神希望打造一款像 “操作系统” 一样的区块链,让开发者能在其上构建各类去中心化应用(DApp)。白皮书发布后,他迅速组建起八人创始团队,囊括了 Polkadot 创始人 Gavin Wood、ConsenSys 创始人 Joseph Lubin 等后来的行业领军者,为项目落地奠定基础。
众筹奠基(2014 年):42 天募资 1800 万美元的 ICO 里程碑。以太坊的发行资金源自 2014 年 7 月启动的 ICO(首次代币发行),这也是区块链史上最成功的众筹案例之一。在为期 42 天的众筹中,项目分三阶段发售以太币(ETH),初期兑换比例高达 2000 ETH 兑 1 比特币,后期调整为 1337 ETH 兑 1 比特币,最终募集 3.1 万枚比特币,按当时汇率折合 1840 万美元,发行总量达 7200 万枚 ETH,平均发行价仅 0.3 美元。募集资金中 76.5% 用于技术开发,13.5% 投入社区建设,10% 支持加密货币研究,但由于比特币价格在 2014-2015 年间腰斩,项目曾一度陷入资金紧张,甚至需要通过裁员压缩成本。
正式发行(2015 年):主网上线开启智能合约时代。经过近一年的开发,以太坊主网于2015 年 7 月 30 日正式上线,标志着其完成从概念到实体的落地,这一事件被视为 “区块链 2.0 时代” 的开端。上线初期,以太坊采用工作量证明(PoW)共识机制,通过 “Gas 费” 计量计算与存储成本,Gavin Wood 撰写的 “以太坊黄皮书” 则成为定义虚拟机技术的 “技术圣经”。2015 年 8 月,ETH 开始在全球交易所挂牌交易,开盘价约 17 元人民币,尽管初期市值远低于比特币,但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已展现出巨大潜力 —— 基于以太坊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The DAO 很快发起史上最大规模 ICO,印证了平台的生态承载力。
发行十年:从资金危机到生态霸主的蜕变。以太坊的发行并非一帆风顺,2016 年 The DAO 被黑客攻击导致 5000 万美元资产流失,迫使团队通过硬分叉修复漏洞,甚至引发社区分裂诞生 “以太坊经典”(ETC)。但凭借智能合约的核心优势,其生态持续扩张,如今已承载全球 90% 以上的 DeFi 协议、NFT 交易与 RWA(真实世界资产)代币化项目,2025 年现货 ETF 的获批更让其成为机构配置的核心标的。不过,无论发行以来涨幅如何惊人,我国 “924 通知” 早已明确其虚拟货币属性,境内交易始终不受法律保护,40 亿元爆仓等事件更暴露了其高风险本质。
以太坊 2015 年的正式发行,开启了区块链的应用时代。但对国内用户而言,需清醒认识到:其技术创新不能掩盖非法属性,远离交易场景才是守护资产安全的根本之道。